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

昕阳小编 81 0

PPTV创始人姚鑫尚力财经小编2022在4月3日的“大湾区高科技沙龙”上分享了他对创业和投资资本市场的思考。这篇论文有很多干货。姚鑫作为投资者和学习者,帮助我们从目前市场上的融资模式、亚马逊未来的市值和数字货币市场来理解投资。姚鑫认为,在资本寒冬中,创业者最应该关注的是价值。

原标题:《PPTV 创始人姚欣:资本寒冬,需要回归生意的本质,创业与投资最应该关注的是价值》作者:姚鑫,PPTV创始人来源:微信官方账号湾区通讯社

姚鑫,PPTV创始人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1张图片-昕阳网姚鑫精彩观点:

亚马逊五年后的市值与电商无关。光看AWS业务(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就有机会冲到万亿市场。AWS商业模式太强,商业的核心是形成价值飞轮。一个优秀的企业如果有壁垒,一定是实现了某种价值飞轮。价值实现的路径越短,壁垒门槛越高。价值实现的路径越长,需要整合的产业环境和要素就越多。所以不要用传统的PE模式来评价亚马逊的估值,不要用简单的营收和利润,要看亚马逊对整个行业的价值贡献。

数字货币绝对是一个疯狂的投机市场,99%都是泡沫市场,但也有价值在里面。如果你把握住了价值,你会比别人安全很多。EOS和TRX只依赖赌博应用。其实用户不多,但是支撑了差不多十亿美金的市值。你可能看不起这样的应用,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的区块链项目,声称他们绝对是下一代公共链,首席科学家是图灵奖获得者。其实是没用的。卖所谓的黑科技基本没用。有多少黑科技可以落地?在做选择的时候,无论是跳槽、创业还是投资,都要注重价值。

在能力圈之内行动,在舒适圈之外学习。学习的时候可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多听听开放思维的想法,多去体验,多去学习,不要先用自己的偏见去否定。但是如果你想创业,你就得把自己的钱投进去。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回到你积累了1000到10000小时的能力圈。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也投资了很多超出我能力的项目,因为人们总认为看不见的风景才是最美的。

今天的科技创新还处于泡沫期,都是我们对科技的过度想象,需要创业者长期投入。科技的成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快。直到今天,人工智能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状态。我们今天连深度学习的原理都不懂。我们无法用数学公式解释清楚。只能是大数据中概率和经验的结合。想象中的科技创新能来,可能需要我们投入10年、20年,甚至整个职业生涯。

投资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成为专家,去获得真正确定的投资回报。科技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但是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不自觉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用巴菲特的话来说,人生如滚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湿雪和长坡。找一个足够长、足够确定的赛道,同时让自己迭代积累100、1000、10000个小时,成为专家。[X][X]PPTV创始人姚鑫详细总结:[X][X]2018年,从源头上出现了资金短缺。下半年,超过一半的人民币VC没有拿到钱。人民币基金的暴涨暴跌对市场冲击很大,很多公司开始搭建VIE结构,对未来三到五年的风险投资有中长期影响。[X][X]2019年资本寒冬的概率 调整趋势变化并不容易。即使科创板开板,创业者也不能过于乐观,过于关注短期资本市场的涨跌,而应该关注项目的长期价值。

每个阶段的融资策略是什么?现在资本市场基本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不是市场没钱,而是投资者对估值更务实。

融资的双面翘曲效应:Pre-IPO和早期融资(天使、A轮)都可以,Pre-IPO的投资期不会很长,只要有PE的利差就行;早期投资者看的是5~10年后的市场,所以不受当前市场形势的影响。

受整个大经济环境的影响,B轮和C轮的企业受到的挑战最大。天助自助者,创业者需要认清现状,回归做生意的本质。

寒冬里,创业者最应该关注的就是两个字,价值。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2张图片-昕阳网

这三年,因为资本市场的浮躁,诞生了太多关于创造财富的神话,比如ofo,摩拜单车。当时市场理所当然的烧钱,先做大再做强。to B和to C的企业做不了to VC的企业,后来to VC的升级版叫to AT (to阿里腾讯)。2017年阿里腾讯在一级市场的钱超过了所有VC投资的总和。在资本市场的引导下,出现了价值定义的错位。

这两年,所有创业者都应该回归到认清你的商业价值是什么。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2007年,PPTV的估值达到1亿美元。当时用户量高速增长,一年5到10倍。到2008年初,有1.5亿用户,每个用户不到1美元。我去C轮融资的时候,最后估值4000万美元,比上一轮打了五折。后来跌跌撞撞借了1400万,估值稀释了20%。而且我主动放弃了CEO的职位,从外部请来了CEO。这真是难忘的一课。

2006-2008年资本市场是什么概念?去看电影《大空头》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关于最佳策略,硅谷资本市场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叫快速变大。它更大、更强、更快。简单来说就是跑马。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户数量。当时,脸书和谷歌都是这样,只要有大量用户。至于赚钱,投资人会一轮又一轮的给钱,最后不赚钱也能卖掉。这是资本市场崩溃的典型早期症状。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3张图片-昕阳网这两年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被扭曲的。扭曲带来了什么?它带来的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价值观的扭曲。现在我们需要一个痛苦的修复过程,还是回归真实价值。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给你举两个例子。虽然不是创业公司的例子,但更有说服力。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特别关注了两个领域的两家代表性企业。第一个是AWS(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我觉得应该是世界上最成功最伟大的云计算公司。一个企业,如果它的市场规模能占据整个市场的20%,就属于市场的超级杀手;如果占40%,就是支配者(统治者);如果能占据50%以上的市场,那就是上帝。曾经有这样的大神,比如百度和DJI,占据了整个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70%。这些都是神。但是云市场很难打。去年,亚马逊占据了全球51%的市场份额。亚马逊为什么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核心在哪里?亚马逊是如何制造价值壁垒的?[X] [X] [X] [X]其实亚马逊五年的市值和电商没什么关系。只要看看AWS业务,就有机会冲到万亿市场。为什么这么说?其商业模式过于强势,AWS业务的核心是形成价值飞轮。

一个优秀的企业如果有壁垒,一定是实现了一定的价值飞轮。价值实现的路径越短,壁垒的门槛越高。价值实现的路径越长,需要整合的产业环境和要素就越多。 今天的亚马逊很有意思。亚马逊的销售目标是什么?但是明年赚客户的钱比今年少,有点不正常。原因是什么?

亚马逊说这是我们的信仰。看看亚马逊财报里的关键词。有一个关键词叫减少,不是自己减少,而是帮助客户减少多少人工,多少时间,多少成本。他们的内部目标是每年将客户的存储成本降低20%,因此客户愿意放弃更多自己的服务,转向AWS云。和小米类似,小米把硬件净利润率限定在5%,把自己挤死,让其他所有竞争对手都死。这是它的基本策略。

AWS的飞轮是指服务降价会带来更多的客户和更多的人使用,从而导致更高的利用率,从而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从而获得最低的成本,最大的规模效益,更低的价格,一个符合亚马逊财务特征,永远不赚钱的公司。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4张图片-昕阳网

所以不要用传统的PE模式来评价亚马逊的估值,不要单纯从营收和利润来看,要看它对整个行业的价值贡献。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5张图片-昕阳网因此,云计算目前51%的市场份额意味着什么?意思是亚马逊向当今地球上数字世界51%的人收税,其本质是税务局。当一个公司的价值壁垒足够高的时候,其实已经跳出了传统的估值模式。

一个公司今天最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什么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给它的产业链和行业提供了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者说它改造、影响和改变了产业链多少。

我再举个例子,就是数字货币。下图显示,2018年1月是市场高峰,整个数字货币市场的规模加起来有7500亿美元。到2018年底基本降到了近1400亿,市值蒸发超过80%。这个要看整体情况。如果从货币细分来看,基本上存活下来并占据80%市值的有四个,包括BTC比特币、ETH以太坊、EOS柚子币和XRP波纹币。

坦白说,去年三四月份,我觉得是国内VC圈判断是否进入区块链领域最尴尬的时候。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反应迟缓。结果他们三个月后再看,发现很幸运,幸好没进去;当然也有VCS冲进来开始投资,然后短时间内账面业绩很丰厚,但是到了年底,就活不下去了。代币基金大概是VC领域生命周期最短的了。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6张图片-昕阳网

去年11月,我去硅谷,也和硅谷的一些一线基金聊过,突然发现终于有两个币火了。上半年我们普遍认为这两种币是最飘的,但是到了年底就很流行了,分别是EOS和TRX波场币。

EOS是怎么成功的?靠赌博。在大约80天的时间里,EOS涌入了近80亿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的购买力,而且是自然增长,而不是投机,因为有些人需要使用一个应用程序(DAPP)来购买EOS,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赌博应用程序。用EOS网上结算确实效率很高,手续费也很好,所以EOS和TRX只靠赌博应用。其实用户不多,却能支撑差不多十亿美金的市值。

你可能看不起这样的应用,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的区块链项目了。项目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个项目绝对是下一代公链,项目首席科学家是图灵奖获得者的学生。其实这些都没用。卖所谓的黑科技基本没用。有多少黑科技可以落地?

所以即使是投资这种所谓的高风险资产,也要想想它是否真的有价值,不要被概念和名人平台所迷惑。数字货币绝对是一个疯狂的投机市场,99%都是泡沫市场,但也有价值在里面。如果你把握住了价值,你会比别人安全很多。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无论是跳槽、创业还是投资,都要注重价值。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7张图片-昕阳网

总结去年的经验,一定不要被这两三年资本市场浮躁的价格所影响,那都是浮云。今天我们要回归到商业价值,回归到商业本质,回归到企业的现金流,回归到盈利能力,回归到应用,有多少人在用,承载了什么样的有价值的业务。

还有一个教训就是创业需要颠覆性创新,我在AI创业营也有这门课。结合我自己的创业和投资,就是形成差异化。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科技初创企业,说技术很好,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技术,或者技术特性比别人好。但今天真正差异化的企业不是靠技术,而是必须从产品、模式、组织乃至财务指标上全面差异化。

今天已经没那么容易区分了。以小米上市为例。我记得雷军在武大做过一个专题演讲,说上市后硬件净利润率要保持在只有5%。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又在吹牛了。都是上市公司。就说控制一级市场净利润吧。二级市场也这么说。很多人说这个人一定很虚伪。但其实这件事根本就不是要在股市上宣传的。它的核心是什么?我想知道我的战略差异化。为什么?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8张图片-昕阳网

小米未来会是一家怎样的公司?我们都知道,2016年,雷军冲锋陷阵,把自己推上去,杀了两个联合创始人。小米手机当时到了一个门槛,最后提出了两个策略,第一是推高端手机,第二是出海印度,然后勉强维持。但实际上遇到了很多攻击,无论是OPPO、vivo还是华为。坦白说,如果只靠手机或者硬件销售,是支撑不了它的市场价值的。

小米上市后,如果能继续获得价值增长,必须再次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公司的商业模式有什么区别?互联网公司的收入是持续稳定的。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是靠运营和增值服务带来持续的收入,而不是毛利。坦白说,小米和其他所有手机厂商最大的区别,我觉得,如果有一天小米可以没有手机业务,小米手机的软件系统和服务运行在华为和苹果手机上,这才是最牛逼的,那还是可以买股票继续加仓的。

小米上市后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能否从一个卖产品的公司变成一个互联网运营公司。对于他来说,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大幅提高增值服务和运营的收入,这就是所谓的差异化。其实做策略差异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减法,需要做明显的差异化,而不仅仅是我比你便宜30%,出货量比你多20%,这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9张图片-昕阳网第三个总结是针对能力圈的。我自己复出了近三年。其实我们错过了很多赛道,比如滴滴、ofo、摩拜单车、人工智能独角兽。就我个人而言,我怀念Aauto faster,或短视频,现场直播的轨道。大家都知道,我是做直播起家的,但是在整个短视频赛道中,这一波创业者没有一个来自优酷、爱奇艺、腾讯、PPTV、PPS。投资人有明显的灯下黑,创业者也有自己的灯下黑。为什么?我还会在miss里落下什么重要的东西吗?

所以今天,我想送你一句话,在能力圈之内行动,在舒适圈之外学习。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到2013年和2014年,我在视频行业已经十年了,我们把能想到的招数都试过了。那一年我们从一堆创业公司合并deus ex六轮,然后面对新浪,搜狐,甚至腾讯这样的竞争对手。单笔融资2.5亿美元,然后又去跟百度、阿里、腾讯打了三年。到2013年我卖掉公司的时候,我几乎弹尽粮绝。 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战役,很痛苦,因为公司一年的总收入比不上爱奇艺一个部门的推广预算。我们绞尽脑汁,用尽智慧,甚至拼尽全力去打赢这场仗。,就是巨头的赛道。

但这恰恰就是我的盲区,后来我反思,2014~2016 年,有很多短视频创业者当时找到我,但我自己陷入到自我封闭的盲区。今天抖音所用的带宽规模,已经跟爱奇艺、优酷是一个级别。我们这些视频网站干了十年时间,做到这个级别,别人两年半就完成了,无法想象。而且从增速上看,今天的视频网站平均增速 20%~30%,而抖音还在保持高速增长,当时完全无法想象。实际上,我们在 2012 年,内部就做了个类似于抖音的创新产品,当时做到 100 个用户,就被我掐掉了,其实这就是灯下黑。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舒适区会局限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因为我们总用原来的视角去思考。后来我发现视频行业,过去 3、4 年,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用户体验上 1 个非常细节的变化,从横屏到竖屏。

为什么抖音是极短的视频,因为符合用户快速消费习惯,以前是今日头条,用信息流,现在抖音用短视频流。抖音用户人均在线时间超过 1 个小时,也就意味着每人每天要看 100 多个短视频。技术架构上也需要彻底调整,以前视频需要缓冲时间,现在几乎没缓冲,永远不需要等待。

背后都是足够差异化。所以看似都是做视频,但价值网已经完全改变。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10张图片-昕阳网视频网站都放贴片广告,最早的始作俑者就是 PPTV。因为我们当年是 P to P 直播点播,P to P 技术做不到快速启动,前面需要有缓冲 3~5 秒。我们为了掩盖缓冲时间,就放段广告,同时在后台赶快启动。后来就被大家学成一种商业模式了,广告主也觉得蛮好的,然后用户被强制习惯了。所以我说视频网站的会员服务,是史上最没用的会员,先给你创造一个麻烦,再帮你去掉,这真的是重视用户体验么?所以这种事情做不长做不大。

第二点就是在能力圈内行动。一个是学习,一个是行动,两件事一定要分开。

今天咱们聚在一起纯粹为学习,这个时候,我觉得完全可以跳出舒适区,多听听脑洞大开的想法,多体验,多学习,不要带着自己的成见先去否定它。

学习的宽容度非常高,但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加工,实践反馈,当你听到爆炸量的信息,对实质性的改变,不会有太大帮助。大家都听说过 1 万小时定律,真正要成为某个领域里的专家,经历 1 万个小时投入,才意味着你熟练了。这是没办法避免的,今天我们人类信息知识树已经到了极其细分的领域,最新的科技前沿进展,讲到非常细分的领域,没有谁能 3~5 分钟讲得清楚,如果能讲清楚,一定过滤掉了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在某些学习平台上,有大量的信息被过滤掉了,比如讲到最后只讲我是怎么成功的,但没讲这是我事后总结出来的,事先我也不懂。

但如果你要创业,你要拿自己的笔钱砸进去,在做这些决策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决定,是回到你积累的 1 千~1 万小时能力圈,这也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刚才讲了,过去几年我也投了很多超出自己能力的项目,因为人们总会觉得看不到的风景是最美的。

后来我才发现起来,VC 是个最畏惧风险的行业。真正优秀的一线 VC 在做什么?在做风险评估,首先是评估相应行业赛道的整体趋势与机会在哪?如果他认为行业赛道没戏,创业者给他说再多都没用。VC 对行业懂不懂,有没有 1 万小时的积累与思考,这个很重要。而且回归到所谓的能力圈,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壁垒。

现在创业不像十多年前,十多年前中国的创投市场是寸草不生的市场,是插个什么苗都能结出点果子的市场。所以才有像我们当年这样的学生创业,今天的创业市场早就成了高手过招,任何信息差不会超过一两个月,所有人都很懂打仗,很懂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流通效率、优化节奏,没有什么信息壁垒。你必须是在跟高手过招的前提下,比高手还牛,才有的玩。

创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现在都是 to VC 、to AT 的市场,互联网还有什么大赛道没被巨头关注过,没被了解过,几乎不存在。各位所想过的,几乎都被 VC、被 AT 的战略投资部门,早就关注过,所以一定在你自己最擅长领域里面进场。今天如果大家想做点重要的决定,可以去学习,跳出舒适区思考、碰撞,去激发火花。但是碰撞出的点子如果想变成创业项目,你要想想这句话,为什么是你来?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商业 idea,需要关注 2 大问题。第一,解决哪个产业环境里面的什么痛点问题,称之为 Product & Marketing Fit,就是产品跟市场结合,你是不是恰恰解决了这个场景里面很鲜明的问题。第二,产品跟人之间的关系,就是 Product & Team Fit,为什么是你来?你和你的团队为什么跟这件事的核心要素高度融合?它到底是个技术驱动还是营销驱动的,你之前过去三年五年经历背景,产业环境跟这件事间的结合度有多强?我觉得这是让我们回归价值,回归到落地。

最后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刚才讲了这么多价值,那什么是价值?怎么样去看待某个市场的价值,怎么样看科技创新周期,里面的机遇与成长。

我举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价为例,这家公司 1997 年上市,2000 年前后市场泡沫期,从上市价格 4 美元涨到 360 美元,之后价格又掉到 4 美元,涨幅近 100 倍。后来又花了若干年,重回到当年炒作巅峰,走了很长时间,直到 2013 年 10 月 25 号,经历 15 年时间,回到巅峰期价格。当年画的饼,投资者当时的期望,用了 15 年实现。这间公司假设你 2002 年买进,能不能等 15 年?

再看后面这个增长曲线,如果你在 2013 年买入,大概 300 美金,到 2017 年底超过 2,000 美金,现在应该不止 2,000 美金,短短 5 年时间,再翻七倍,VC 都没有这么好的回报。这其实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科技创新,如果决定做科技创新创业,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

AI 创业营我们也请很多分享嘉宾,科大讯飞的执行总裁刘庆峰做了个分享。庆峰的分享是,科大讯飞是怎么样走一条弯曲的直线?为什么是弯曲的直线,他说科技创业者就在走一条弯曲的直线,这条直线是必须一直往前,但是这条直线上要爬坡的难度远超你想象。你可能要在不同的时间点,经过很多次的成长,必须抱着 10 年,乃至更久的态度,去看待科技创新,才能收到回报。但是一旦迈过那个节点,你就会进入全新的阶段。

今天怎么样去看科技创新?今天的科技创新,坦白的讲,还在泡沫期,大家还在想象期,就像 2016 年,一听到 Alpha Go,马上媒体上,央视上面在炒作,说人工智能机器人要替代人了,然后一做无人驾驶,马上就说出租车司机要失业了,卡车司机要失业,我们要联合斗争,天网要来了。这都是我们对于科技的过度想象,其实科技的成熟度没有大家想象的速度走的这么快,到今天为止,人工智能依然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

我去跟李飞飞跟 Michael Jordon 这些人工智能的前沿人物交流,他们说,我们甚至今天连深度学习的原理都没搞明白,没办法用数学公式解释清楚,只能是大数据上的概率与经验的结合。今天用《三体》里的话讲,我们的基础科学是不是已经被锁定锁死?我不知道,但是坦白讲,我们现在所做所谓的科技创新,其实是在应用层,底层没有大的进步。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11张图片-昕阳网

所以说今天科技创新跟我们想象中的科技创新还有很大差距。而想象的科技创新能够到来,可能需要我们 10 年、20 年,甚至整个职业生涯做投入,所以如果要进入这个行业,至少要活得够久。我自己从 1994、1995 年开始上网,然后 2004 年创业,我知道整个产业没有我们想的发展那么快,但是当你回顾的时候,会发现时间飞快的在不知不觉间流失,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需要用人生的时间去换得真正有确定性的投资回报。

用巴菲特的话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找一条足够长的赛道,足够确定性的赛道,同时让自己不断的迭代积累,一百、一千、一万个小时,成为里面的行家。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12张图片-昕阳网

互动环节:

Q:中国 to C 品牌为什么在海外没有形成品牌效应,to B 的公司出海相对成功一些,to C 的公司出海相对不算成功?

A:我也在思考,咱们大家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我们的舒适区是什么?我们思维的局限在哪里?我们的盲区在哪里?我们下一个十年的机会在哪里?我觉得当前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目前的一个盲区就是全球化机遇。

我觉得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已经做得很好了,像现代四大发明,我自己的判断是未来 10 年甚至 20 年,全球的互联网市场最重要的玩家就是中国企业与中国创业者,不光是针对大企业,还包括小企业。

为什么这样说,我今年 1 月,差不多花了半个月时间去印尼、印度考察。印度人口比中国还多,经常有人说印度是下一个中国,因为有充分的人口红利;印尼人口也有 3 个多亿,当我看完之后发现,这两个市场没想的那么好,都有其局限性。我看完之后发现,我更爱国了,中国市场是全球唯一一个,极其统一、基础设施又非常完备、效率还比较高的市场。

无论区块链还是电商,寒冬回归价值才是核心-第13张图片-昕阳网在未来的产业链里,很有可能将中国市场作为早期启动,当到了成熟期,未来会走向海外。10 年前、15 年前,我们当时在中国做互联网,在做 PPTV 时,FA 说你做的商业模式应该叫做 B2C 或者 C2C,不是指今天电子商务里的 to B to C,而是 Bring to China 或者 Copy to China。

我自己看了一圈发现,刚才说的「两印」市场,市场空间很大,但我不认为当地创业企业有很强的产品,但相反在中国市场被打磨过,已经非常高效的中国企业,甚至是已经沦为二流的部分企业,出海后都具有极强竞争力。

背后原因,第一,中国资本市场势必会成为全球可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资本市场,虽然今天还不够好,但是未来一定有可能。科创板至少迈出了一步,VC 的融资那么多的钱砸下去,人民币 VC 募资额超过全球市场 VC 募资额。第二,在座各位勤奋的中国人,半夜 9 点钟还在这听讲座。第三,是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未来都有机会。

我去印尼走一圈,发现印尼的互联网市场基本被中国公司垄断,印尼三大支付背后就是阿里腾讯的角逐,或者说他们的代理人的角逐。印度的电商基本上就是京东跟阿里的决斗,东南亚都有双 11 电商节了。抖音海外版本 Tick Tok 在印度有 1.5 亿用户,在印尼有 3,000 万用户,还有很多不太为人所知的,比如茄子快传,属于新时代迅雷,在「两印」市场有将近 2 亿用户,已经很成功很成熟了。但这些是在墙内的我们并不知道的,出海企业也开始涉足基础设施建设,阿里云在「两印」市场投入很多。

阿里云业务未来也是非常有前途,阿里云在中国就是 AWS 在世界,阿里云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是过半数。这种出海的机遇与成长机会,其实非常难得,今天中国的创业者在未来 5~10 年,一定要把英语练好,有机会一定要去看很多的全球市场。我们把二流、三流模式输出,就能取得很大成功。这件事不是今天才有的,30 年前的日本,20 年前的韩国,就是这样行销全球,才会诞生索尼、三星这样的企业。

国外市场的玩法、规律,跟中国有些不同,但是我们出去很容易。比如像「两印」市场的特点,美国公司、欧洲公司很难理解,就像很多人很难理解北京六环外的生存现状,要知道这些市场人均 GDP 也就大概 3,000~4,000 美金,而中国现在是 9,000 美金,一线城市差不多能到 2 万美金。这些发达国家人均集中在 2.5 万美金,美国等超过 5 万美金。

一个 5 万美金 GDP 的区域产品经理,怎么样理解 3,000 美金 GDP,不到自身 1/10 的人的需求。所以欧美企业在这些市场只能做金字塔最上面一点点,而中国企业我们现在还有机会,我们还能接地气,能了解到。而本土的创业者,缺乏包括来自资本市场、产业环境、供应链、产业链的支持,所以中国创业者是有机会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投资策略。很多 AI 公司在过去几年,致力做套很牛的算法,但后来发现太薄了,被巨头轻松干掉。今天所有的巨头的 AI 能力都是开放的,随时可以调用,今天 AI 创业不跟行业结合就是死路。

纯 AI 公司,坦白讲,成长空间已经结束,除非今天在进入某些应用、新领域,像区块链、物联网这些。

关于 2019 年的投资策略。第一,一定要看的是科技创新。今天所有的 VC 其实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 VC 的学习曲线遇到阻碍,科技创新领域有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模式,是原有的所谓的互联网经验、产业经验没法复制过来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学习,很多 VC 专门加合伙人,专门负责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看什么,我总结为看三类,第一类叫离钱近,第二类叫变革晚,第三类叫做提升大。离钱近,举个例子,VC 第一看 AI+金融,今天的金融行业,只要有效率提升,商业模式非常清晰明了,离钱近,只要能够用 AI 去解决实际环节的问题,就有可能变成钱,所以很关注 AI 跟金融科技的结合。很多用大数据来进行反欺诈、征信,然后进一步,包括提升基金配置合理性,甚至做量化投资等,里面有大量的 AI 可以创新的机会。

第二个叫做变革晚。今天有些产业我们认为是巨大产业,如果把全球产业算在一起,有几个大产业,比如说能源,这个我也不懂,其实大部分 VC 也看不明白。但 VC 觉得在 to C 领域有重大的产业机遇有 2 个,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

但是在教育和医疗领域,过去 10 年乃至 15 年,产业里面出来的上市公司,其实没想象的那么多。教育行业两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规模加起来,占整个 K12 教育行业不到 3% 的份额。在上一波互联网化过程中,教育行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善。现在大家觉得教育有机会改变,原因是教育跟医疗有共同的特点,叫做优质资源稀缺,你永远想把孩子送到最好的老师那里去,永远希望去看最好的专家号,这是资源稀缺。怎么样利用科技和人工智能让普通老师、普通医生变成名师、名医,这是技术上的提升。我称这两个产业叫变革慢,因为这两个产业在前面 10 年到 15 年,上市公司数量很少,但接下来应该会爆发。

第三叫做提升大,所谓提升大,一定是体验极致的飞跃,就是今天跟明天这两件事完全不同。举个例子,今天早上我去拜访深圳某个企业,我发现智能家居喊了很多年,1998 年微软提维纳斯计划,那时候就说智能家居。但是那时智能家居根本不智能,smart home 从来没 smart,这个相当于是 2007、2008 年我们说的 smart phone。

前几年我逛 CES,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家居设备都开始尝试着不让你用手动操作。因为语音识别能力大幅提升,语音识别在过去 3 年有质的飞跃,这个飞跃带来的是真正的智能家居。目前我们看到有些行业领域提升会非常大,带来全新的飞跃,正好跨过企业上升的边缘期。我觉得科技创新是很重要的赛道,但是不去看纯 AI,也看光学仪器,也在看动作追踪、超导磁悬浮等,但更多的是应用领域。

Q:我很认同 VC 很厌恶风险,我发现整个市场上做早期投资的现在越来越少,大家都在往后期投资走。我认为 VC 还是应该追逐风险,因为高风险代表的是高收益,但现在市场的情况恰恰相反,大家都是往后走,签对赌签回购,反正就是把钱放在相对更安稳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可能很多更早期、更有技术特点的项目,应该是可以去尝试的。

A:蓝驰创投的口号是,永远做第一个机构投资人。我们现在每天每月看 BP 的数量还是很满,蓝驰历史上最好回报的时期是 2008 年,基金大概有 8 倍回报。真正优质的基金,是别人疯狂我冷静,别人冷静我疯狂的状态。我觉得现在项目更好谈了,以前谈一半就被抢走了,现在没人抢,可以精挑细选。

Q:小米您怎么看?

A:小米看哪方面?看在业务的话,小米在上市时,列出「铁人三项」模式,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目前小米的业绩支撑还是硬件销售,只是变成了准电商公司,但这条路我觉得在未来一定不是最终之路。

两年前我跟小米的员工交流,我问小米对 AI 怎么看,他们认为 AI 只要应用就行,小米只要去做应用与服务就行。我觉得未来小米会对云业务、AI 业务,甚至系统级服务,都会有一次重新的思考。

其实从内部来看,我觉得他们已经在转变,今天刚刚出的消息,把松果独立,拆分出来的就是 AIOT (AI+IOT)。小米也在尝试,放飞它锁得很紧的生态链企业,真正意识到,应该把这些东西抛掉,真的应该成为数据运营商。如果能走到这一步,我觉得至少还要再迈一个大台阶,还可以再上一个数量级。

我只是说从它的产业打法的定位,因为别说小米,百度也在喊 to B,腾讯也在喊产业互联网,整个传统互联网商业已经结束。未来的科技创新时代,什么是核心商业模式,所有的企业最后都要变成数据运营商,以数据为中心的运营商,这是他们最后的归宿,比如说以 AIOT 为切口,以社交大数据为切口,以产业互联网为切口,数据运营商尚力财经小编2022都是他们未来的归宿。

Q:你怎么看城市运营或者智慧城市产业,现在是政府的方针是「放管服」,就是政府放权,参与管理,更多是提供服务,权力结构或者是以前的利益结构是否会全部被打破?

A:像智慧城市业务,我没有研究细到这种程度,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但如果你问我对于 to G 行业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创业者的一个重要的市场。对 VC 来讲,我们也经历了认知拐弯,因为特别对于美元 VC,一开始不太愿意碰非市场化的东西,但今天我觉得在中国的资本市场,这是存在即合理的事情。

我们也投了做类似于企业楼宇节能降耗等方面的一些公司,但我们并不会太计较它是不是在政策风口,因为我觉得政策风口对大家都一致。

而我更关注的还是回归到价值,解决方案对于客户的痛点是不是切得够深,对产业的思考是不是真正到位,还有就是团队的 match 程度。其实坦白讲我也是一边打一边学,在做 to G 投资后,我总结了七个字,叫「提效降费定价权」。你真的帮助你行业的客户能够省多少钱,当然第一步最好是能够赚多少钱,多赚多少利润;其次是能够在不花多少成本的情况下,能够省多少费用。这是一个关键点,但是还不够,但更重要的是你对客户的影响力与定价权,你能从他省下的 100 万里切多少,我们看了很多企业的数据,它能切到客户 20%,已经不错了;切到 40%,就非常优秀;如果能切到 30%~40%,我就愿意去看,就证明你的服务对客户的确有稀缺性。如果公司是增收型,又能切 40%,这种企业我们会优先选择投资。

我们最后筛选下来就是这些门槛标准,当然这还只是开始,还要去看企业讲的故事,数据运营能力,无论是卖产品还是做项目,能否逐渐提升自己的数据能力,数据能力在你的利润率下滑时,就会成为第二条增长曲线。如果两条增长曲线都很漂亮,前期能挣到钱,能切到客户预算,后期有数据的积累和利用数据的潜在基因,这种公司我觉得未来机会很大。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